與這幾年的動畫比較,《JOKER GAME》是一部很奇怪的作品。
這部作品大刺刺的觸及日軍侵華時期的歷史,寫1937年的日軍諜報活動。作品大條道理的以一戰日本的歷史作為依據,主張諜報是弱國日本的唯一手段;但考慮到37年或者一戰時期的日本談不上是弱國,《JOKER GAME》是一部會被某些愛國分子打為「修正主義」的作品。而且,大部分動畫處理現實政治、戰爭史、諜報,也得先設計個虛構國家和代號(例如《終末的伊澤塔》、《Princess Principal》、甚至乎《艦娘》),再以代號和虛構國家象徵現實,《JOKER GAME》大刺刺地寫中國日本德國英國如何諜報,明顯顯得不尋常。
另一點不尋常的地方,在於《JOKER GAME》的大部分主角都影薄得可憐。雖然作品在開首兩集及最終回讓眾多D機關間諜出場,作品在這兩話之後卻每話都轉換主角,寫不同的間諜如何陷入不同的困境:偶爾是逃脫、偶爾是失憶、偶爾是尋找犯人、情報,偶爾與敵國的間諜鬥智。
作品的定位是諜戰與推理各佔半。但先於鬥智或者能參與劇中提出的推理,或者接納某些牽強附會的推理解釋,也許最好的推理遊戲其實是給觀眾。事關在一切推理發生之前,觀眾先得「記得」或者推理出誰是D機關間諜。而倘若觀眾可以搞清楚D機關間諜的身份,那大概是因為,D機關的人開始碎碎念的推理及交代事件經過。而就算搞清楚了誰是D機關特務,觀眾仍是對這些D機關特務各自的性格、身份、來歷,一概不知——儘管人設略有不同,但他們的性格可謂千人一面,同樣冷酷、精於計算、善於操控人心,並遵從上司結城中校的教誨:唔好死,也唔好殺人。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,我甚至乎找到一篇文章,內容為打趣的教導觀眾在觀看動畫之前,該先學會辨認八名D機關間諜。角色的辨識度有多低,由此該可見一二。
由上,
《JOKER GAME》這種故意隱去大部分角色的履歷、身世,不顯著表露角色性格的做法,顯得古怪,特別,但很貼題。目前絕大部分的動畫、ACGN作品,都強調角色魅力,以致到「輕小說」甚至乎會被說是一種「角色小說」。而《JOKER GAME》故意去除D機關特務身份的寫法,不僅與D機關之外富有性格的特務相對,更很吻合劇中結城中校的教誨:一個好的特務,必須隱入人群,孤獨的為母國傳遞和收集訊息,以致到十一話的結城甚至會講,假若情報長存,間諜的死其實已經完滿。為此,他們必須消滅原有的身份、個人特徵、關係網、性格,化身為另一種人,以致到我們甚至乎在第十話和十二話分別見識到反例:當間諜再也無法變成另一種人,徹底放下原有的身份,這樣的間諜也就失格。
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《JOKER GAME》的眾多主角,只有無窮的計算、諜報、低調行動,及反諜報的謀略——也就貼近標題:JOKER,直譯,即是百搭;而所謂間諜,其實不僅僅是如作品所講是抽烏龜裡的「鬼牌」,更其實是在指「百搭遊戲」,是指D機關的人員如何成為別人,成為撲克牌遊戲裡任何組合的一部分。
如是者我們一直看到尾,除了看到了眾多D機關的人士為了證明自己,安身立命在危險、匿名與刺激之中,還看到了許多D機關以外的人物性格,與及他人成為間諜的理由:六話的艾琳娜和三話的托雷斯等人為財,七話辛西婭是為了復仇,八九兩話的風機關是為了將D機關比下去,十話的亞倫為愛——而在這當中,就唯獨缺少了每話總會串場,在言談之間掠過的結城中校,一個在第十話裡被描繪成不惜偽裝整套故事,投入資金,養一些關係不明的人物,仍要隱瞞自己的歷史的神秘人。神秘得我曾經懷疑過,說不准結城被英國情報機關培養過後,被人體改造,成為了一台只會背誦間諜宣言的機器。而就連這到了最終話也被打破了:當結城揮揮手,道別辭職的小田切,他還是在隱處安排小田切去滿洲,而這個決定剛好容許小田切追隨酷似故人的百合子。就連這些很有人情味的片段,作品也選擇了這種極為迂迴的手段,旨在暗示,不在填鴨。
而且,人無完人——這世上無人完美。包括間諜。
而就算你和我一樣,看不懂角色迂迴曲折的邏輯、各個角色自說自話的解話,或者是各種自間諜提出的科幻設定,這些隱約滲出的人味,性格,特徵,左在作品歷險的基礎之上,已經足夠令《JOKER GAME》顯得有趣,值得一看。